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市人大农村代表小组赴陕西调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字体:
read_image_副本.jpg
QQ图片20180723105045.jpg
QQ图片20180723105040.jpg
QQ图片20180723105036.jpg
read_image_副本.jpg

  为了学习借鉴陕西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科技支农方面的经验作法,扎实做好我市农村清产核资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8年7月16—20日,北京市人大农村办组织部分农村代表小组成员一行12人,在市人大农村委委员、农村办副主任潘爱兵的带领下,先后赴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宝鸡市金台区东岭村、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和白村、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现场考察,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系统了解上述行政村通过实行政经分离,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完善村级各类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具体举措,并详细考察了杨凌示范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创新机制。市农研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志强作为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随团参加调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巡视员段新利全程陪同调研考察。  

  梁家河村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2014年并进3个村后,现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777亩,其中耕地1599亩,林地10721亩,现有人口433户1187人,全村已将现有的坝地、林地、果园以及房窑等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量化股份,由公司(合作社)统一运营、招商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盘活资源,初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做大做强红枣、苹果、杂粮等农产品“梁家河”商标品牌,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00元。延川县是知青之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近3000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川插队落户,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1969年1月23日,梁家河村迎来了包括习近平同志在内的15名北京知青,形成了独特的知青文化,成为解读梁家河大学问的现实样本。陪同调研的延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智兰介绍,目前延川县正在以梁家河环线区域为建设试点,规划建设梁家河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打造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底,知青文化为核心、民俗文化与作家群文化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东岭村,一个地处西北、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原本是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联盟村的一个生产小组,1999年单独设村,改革开放初期,在村党支部书记李黑记的带领下,坚持“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体制,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当初家底不足万元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开始做起,逐步发展成为如今一个拥有百余家公司,近20000名员工,子公司遍布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以实业为本,以黑色、有色金属产业链为纽带,形成了国内国际贸易、钢铁及锌治炼矿产开发及煤炭采掘、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六大产(行)业板块并举发展格局,2017年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6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8位,誉为“中国西部第一村”。通过与李书记座谈了解,东岭村已实现了企业发展集团化、村民住宅高层化、农民生活城市化,户均资产达到300多万元,人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人均年收入10万元,该村跨越式的发展之路,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真实写照。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做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因区内有隋文帝杨坚陵寝,故得名“杨陵”。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巡视员董胜利介绍,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的管理和领导体制,由国家24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建设,科技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为领导小组“双组长”单位。该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35平方公里,管理一个县级杨陵区,总人口24万,建区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为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行,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组建村级土地银行、成立土地流转公司、以及组建土地合作社、设立300万元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等方式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土地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8%。同时,作为全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县区,不断健全制度和工作流程,完善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落实了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截止目前,已为26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亿元。  

  白村是省、市、县确定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示范社区,是陕西省新一轮新农村改革试验点。据礼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增进介绍,2016年省委、政府“一号文件”将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社区建设的形式确定为关中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广模式”。同时,该村也是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社区规划已整合周边三个村,17个村民小组1204户4696人,四个村庄占地面积1900亩,另复耕200亩非耕地,合计2100亩,规划用600亩,建设能容纳1700户6000人的新社区,总投资5.2亿元,整体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分为住宅、公共服务和文化旅游。社区建设直接节约土地1500亩,利用省、市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难题,该模式不但解决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而且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民住房和公共服务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全域发展规划,促进“农民向新型社区聚集、产业向现代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真正实现了农村农民就地城镇化。  

  袁家村,相距白村10公里,地处唐太宗昭陵脚下,因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闻名遐迩。全村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620亩,农户64户286人,人均住房面积68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在以郭裕禄、郭占武两任书记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创业拔穷根、兴办企业奔小康、乡村旅游促跨越,如今成为火遍国内乡村旅游界的“关中民俗第一村”。据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张飞介绍,十年来,村里在没有贷款、没有外债、没有国家补助的前提下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党员干部引领,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07年1700万元增长到2017年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8600元增长到2017年7.5万元。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最高收入50余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成为闻名全国乡村振兴的“旗帜”和“标杆”。袁家村模式的基本经验与发展成效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新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集体成员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的调节确保共同富裕。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