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市农研中心(农经办)史志处一行3人赴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进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专题调研,同时开展“三进两促”驻村入户活动。调研组与南窖乡党委书记王化占等乡领导和南窖村党支部书记范宝存等“两委”干部座谈,了解当地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旅游业发展等现状及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到3户村民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此次调研得到房山区委组织部调研科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南窖乡地处房山西北部山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曾盛产侏罗纪无烟煤,是远近闻名的“煤炭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南窖乡经历了3次转型。1993年从北京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划归房山是第一次转型,南窖因“煤”而兴;2010年响应市区政策要求,关停煤矿是第二次转型,南窖因“煤”而弱,呈现出生态环境水平、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就业、收入明显降低的“一高一低”发展态势。随着水峪村、南窖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成为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点,南窖乡迎来第三次转型。
据南窖乡副乡长郭伟介绍,面对新形势,南窖乡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推动新一轮发展。而南窖村是房山区人口最多的村,有传统民居500多套1000多间,曾是房山“九大古镇”之一。目前,南窖乡政府对传统村落进行了良好保护,区级层面成立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发展领导小组,乡政府与传统村落签订了古村保护责任书,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入村宣讲传统村落保护要求,杜绝私搭乱建和破坏传统建筑的行为。组织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对南窖村的民宅基础数据、村民修缮意愿、修缮后用途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了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南窖村的历史文化传承工作有序开展,包括组建训练队伍,恢复民俗活动;编撰口述历史,讲好南窖故事;修订村志村史,整合文化资源;联系专业团队,留存影像资料等。
调研人员参观了保存完整的1.2公里古商业街,看到了几十家临街商铺遗址。走在街上,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人声鼎沸与热闹繁华。这些商铺规模较大,记载在《房山县志》上的就有16家。调研人员走进南窖村村民家中,通过与村民攀谈了解到,当地村民对乡村文明振兴、发展文化旅游的热情很高,在业余生活中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南窖现存文物数量较多,包括仁义局、戏楼、玄帝庙等区级文物7处,古树23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表演形式独特的音乐会、龙灯会、狮子会、吵子会等,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调研人员代表史志处党支部,向南窖村党支部赠送了近日出版的《北京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调研报告汇编》和《北京农村经济》“北京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案例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