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及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抓改革、强基础、重民生、促增收,创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和发展机制,转变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统一要求,更好地发挥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的作用,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回顾五年,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相结合,为市委、市政府和“两委”领导科学决策完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农业资源区划理论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开展农业资源区划基础性研究,在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农业功能区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等基础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二是开展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开展重点、热点问题研究;三是承担了市农委、市科委等多项研究和实际调研任务;四是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有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试验。
(二)强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大力推动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作为对农业资源区划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的拓展,“十一五”期间,围绕促进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如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05-2010)》;不断完善《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并先后分四批评定出市级示范园95家;参与举办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系列活动,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入了创意农业的思维;与北京玩具协会合作开展“”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将农村传统手工艺与休闲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联合举办“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以休闲农业为切入点,将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引入农村;2008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在“五一”和“十一”两大黄金周到来之前,举办大型活动,宣传推介京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为农民和市民搭建起相互了解的桥梁,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此外,通过开办北京乡村旅游网、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协会讯刊、撰写年度发展报告、举办不同主题的培训班等形式,不断为经营者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
(三)拓宽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领域,研究并成功试验以垃圾源头分类为重点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结合全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不但填补了全国农村垃圾管理研究的空白,而且,由于成功地将理论成果在全市6个乡镇、近100个行政村和社区进行试验,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不但决定在全市郊区普遍推广,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工作,破解了困扰各级领导和专业工作者几十年的难题。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在新形势下如何定位尚不太清晰;二是对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统一;三是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与工作内涵不相适应;四是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队伍有待加强。归纳一点就是: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如何适应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
二、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面临的新形势
(一)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必须重新定位
随着1995年初资源底牌的摸清,大规模的资源调查结束;之后,由于农业、水利等政府行政部门相继对其主管领域的资源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由法规明确授权;尤其是市山区办成立后,60%以上的国土资源由其统一研究和管理;加之1994年中心所属的信息中心成立之后,又将原区划办的信息工作转入其中。至此,1979年区划办成立时的主要行政职能,都由各个部门分别承担,因此,1999年,市政府决定撤销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委员会,工作改由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承担。这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区划工作必须重新定位:将原来区划工作的职能与中心的总体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大区划”“大农研”的格局,行成中心上下一盘棋。
(二)全国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从低潮中开始复苏,为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1995年以来,特别是1999年机构改革之后,全国资源区划工作陷入了低潮。全国区划办与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合并,北京市区划委员会撤销,不少省市的区划办也相继被撤销或边缘化,使区划工作一度失去重心和方向。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逐渐出现了新的亮点,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有些省市(如辽宁省)甚至恢复了区划办。最近两三年,全国区划办每年都对各省(市、自治区)区划办提出统一的和个性化的工作要求。这一切都为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建设世界城市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的提出,以及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为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提出全新课题和工作要求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总体要求、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城市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的提出,以及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给全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全新课题和更高的工作要求。如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城市化进程,将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结合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科学开发、利用三分之二的首都国土资源等方面,有大量的基础性、交叉性和政策敏感性的课题需要深度研究和破解。这就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政策水准之上,为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提供了发挥职能作用的舞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和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与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形势,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研究——资源监测——行政管理的工作体系。重点研究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和沟域经济等农业产业空间布局问题;研究村镇和新型社区建设、城市边缘带和山区沟域村镇改造与拆迁等农民生活空间布局问题,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和试验性作用,高质量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典型经验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大区划”的原则,促进农研中心各处室、各单位和区县资源区划的协调互动
“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农研中心的调研、信息、经管和区划等业务部门的资源优势,树立“大区划”理念。瞄准建设世界城市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郊区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等重点和焦点问题,统筹中心内部和区县资源区划的资源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2、坚持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依据监测和研究成果,为领导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资源区划系统具有卫星遥感、GPS监测、动态监测数据库和宏观调查研究、便于抓试验、示范点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的优势,密切注视农村各类资源的消长变化,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和成功经验,并通过试验、示范,和深入的调研思考,最终向领导提供成熟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3、坚持研究焦点性、交叉性和政策敏感性问题的原则,充分履行资源区划前瞻性、基础性和统筹性职能
在农研中心内部和区县资源区划系统协调互动的基础上,针对郊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郊区城市化进程、生态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沟域经济等领域,重点研究和实践其他行政职能部门注意不到、或者注意到了但又无力研究和解决、同时又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焦点性、交叉性和政策敏感性问题,充分发挥“大区划”在全市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基础性和统筹性的职能作用,为市委、市政府和“两委”领导决策当好最有力的参谋、助手。
(三)工作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加强各类土地资源和山区沟域资源研究和动态监测,推动农村各种业态的优化布局和提档升级;推动小城镇、新农村和新的农村社区的合理布局,从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郊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工作和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系统的共同努力,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初步摸清本“十二五”期间的农村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等农村土地资源,并进入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动态监测。
----基本摸清山区沟域中的各类自然资源和农村社区现状,理清沟域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和瓶颈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及2—3个经验模式,推动沟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完成城市边缘地区的居民社区、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态、绿地等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既能满足世界城市需求、符合城市人口避险、休闲需求,又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城市边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及经验模式。
----配合市农委,初步实现观光休闲农业阶段性提档升级。抓住全市沟域经济大发展和中央、市委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契机,打造一大批高标准、成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目的地,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和观光休闲需求。
----力争抓出一批农业与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的典型,并总结、完善1—2个农业生产废弃物、废水等循环利用的模式。在全部市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中,优先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
四、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的总体布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促进郊区增长方式转变;开展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农民生活空间布局研究,探索具有首都发展特色和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探索符合世界城市要求和具有首都超大城市鲜明特色的郊区城市化之路。
(二)重点任务
1、研究瓶颈性、交叉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探索经验模式
①研究沟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生态、农民利益保障等问题。
②研究城市边缘带的居民社区、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态建设状况。
③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对接机制,探索观光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经验模式。
④研究郊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和农民生活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问题。
⑤研究郊区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的实现途径和组织模式。
⑥研究新形势下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及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重点研究生态价值开发、生态补偿、碳汇经济在郊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动态监测“十二五”时期农业与农村资源,统一纳入数据库
①监测郊区土地资源消长变化,重点是农村耕地、农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现状和消长变化。
②监测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的水、土、气、生等各类自然资源和农村社区现状与变化。
③监测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问题、新需求和新特点。
④监测农村废弃资源的数量、性质、种类及其循环利用状况,重点监测对象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产生和循环利用状况。
3、资源有效利用试验、示范
①在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中推广生活、生产垃圾的综合利用。
②启动“双十项目”,即精选10个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1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推广生活污水景观化综合再利用模式和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模式的试验与示范。
③打造一批有带动作用的低碳农业示范基地。
4、转化研究和监测的成果
①在沟域经济发展、郊区城镇化、农民利益保护、生态价值开发、观光休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等领域提出具可操作性的意见。
②对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强监管,或提出有力的监管意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区县农业资源区划队伍建设,实现市、区(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的联动。各区县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的机构设置,配备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和相应的办公条件,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和研究经费,切实保障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协调发展。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保障区划工作高质量运转,以适应新时期对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强化履职能力
在资源区划系统内部,建立以农研中心主要领导参加的“协调会”制度,定期检查、评价上一阶段工作完成的程度和质量,布置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资源区划系统外部,建立与其他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积极与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和国家部委合作与沟通,不断提高农业与农村资源区划工作的履职能力;同时充分依托首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共同为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
(三)加强责任建设,保证工作质量
加强责任建设,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将“十二五”时期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到年度工作计划;再将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到各处室、各单位;各处室、各单位再将自身应完成的任务分解到人。并通过建立一套较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
(四)加快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保障资源区划工作有效运转
以卫星遥感数据为主建立的农业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由于资金等原因一直没有最终上线运转。“十二五”期间,要在资源统筹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配套足够的资金完成此系统建设,使通过“3S”技术等现代手段和通过实地调查及从相关部门获取的信息数据,及时纳入本系统,实现对资源管理的空间化决策,满足领导科学决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