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经要闻
 
把生活的美好扎进戏楼灯笼
 
【字体:
0
微信图片_20210302090707.jpg
微信图片_20210302090712.jpg
微信图片_20210302090716.jpg

  比铅笔略细的高粱秆缠上金色贴纸,用大头针扎出正方形框架,框架内嵌入横梁,再贴上五彩贴纸,一面“墙壁”诞生了……在延庆区永宁镇手艺人时金亮手中,这些普通材料经过裹、扎、粘、钉等工序,摇身一变,变成一盏精致的戏楼灯笼。元宵节临近,时金亮忙着扎戏楼灯笼,让元宵节因这一抹灯光更添传统味道。  

  在永宁镇西关村,戏楼灯笼的制作手艺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永宁西关戏楼灯笼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延庆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传统造型的灯笼相比,戏楼灯笼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外观。顾名思义,最早的戏楼灯笼外观采取戏楼造型,舞台、帷幕、飞檐翘角一应俱全,从外表看,就是一个微观戏楼,戏楼灯笼因此得名。经过百年传承发展,如今的灯笼造型不仅限于戏楼,各种古典建筑都能被手艺人制作出来,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元宵节前扎戏楼灯笼,是永宁的老传统。几天前,时金亮就把“家伙什儿”翻出来,高粱秆、彩纸、胶水、大头针这些必备的材料准备好,开始制作新的戏楼灯笼。时金亮今年47岁,是土生土长的永宁西关人。年轻时候,他跟着外公和父亲学会了做戏楼灯笼,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接过了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时金亮也一直琢磨着创新。2019年,北京世园会召开,时金亮仔细观摩了永宁阁的外观,想做出一个永宁阁戏楼灯笼。做了改、改了做,耗时一周,时金亮终于做出了永宁阁造型的戏楼灯笼。如今,永宁阁戏楼灯笼成了时金亮的绝活,供不应求。  

  今年,时金亮还用LED彩灯代替了戏楼灯笼里的蜡烛,不仅更安全,也让灯笼更漂亮。“咱们的手艺也得与时俱进,增添一些新的元素,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时金亮说。  

  上元赏灯,是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在永宁,戏楼灯笼不仅可赏,更是永宁高跷的常用道具。夜幕初临,高跷队里的“秀才”“老翁”手持戏楼灯笼,闪转腾挪,点点灯光在夜色里越发明亮、柔和,这也是永宁高跷独树一帜的特色之一。  

  每逢元宵,时金亮也会手持着自己制作的戏楼灯笼,和着老父亲的唢呐声和叔伯兄弟们的打鼓、击镲声,带着10岁的小侄女,跳起高跷,热热闹闹过元宵。  

  今年元宵节,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永宁不再举办大规模的元宵节赏花灯会,但时金亮还是做了戏楼灯笼,把唢呐、高跷都准备好,“就在胡同里跳几下,点上灯笼,跳起高跷,元宵的味道就有了,也给邻居们贺佳节”。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精致明亮的戏楼灯笼,胡同里遥遥传来的欢快鼓点,时金亮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扎进了漂亮的灯笼,也融进了一天天实实在在的日子。  

  “我希望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让永宁的戏楼灯笼也能走向世界。”时金亮说。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