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农业农村史志研究
 
2018年上半年昌平区农民人均所得平稳增长
 
【字体:
0
图片1.png

  2018年上半年,昌平区农民人均所得实现1094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平原镇11800元,同比增长6%;山区镇8596.7元,同比增长10%。其中:人均报酬性收入4634元、人均财产性收入3647元、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1588元、人均转移性净收入1079元,分别占42.3%、33.3 %、14.5%、9.9%。由此可见报酬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项合计超过农民人均所得的75.6%,是农民人均所得的主要来源。

  一、农民人均所得特点     

  (一)报酬性收入平稳增长     

  人均报酬性收入增长302元,增幅6.9%。增加的原因在于:一是本地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2018年上半年全区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务工劳动力为104761人,占已就业劳动力的79%,比去年同期占比增长1%。二是工资提高使得报酬性收入增加。     

  (二)财产性收入显著增加     

  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339元,增幅10.3%,几项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最大。财产性收入的增加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村产权制度改革分红和村民福利持续增加。二是个人房屋租赁收入越来越高。2018年上半年人均房屋租赁收入为1508.5元,增长18%,房屋租赁主要集中在南部和平原地区,如回龙观镇、北七家镇、沙河镇、东小口镇、百善镇、南邵镇等,这些城镇经济比较发达,都是拆迁改造镇,有大量房屋出租,人口较多,租房需求量大。三是土地流转增加了山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如延寿镇完成了9个村土地流转2.7万亩,实现人均保底收益5000元/年。     

  (三)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收入提高     

  昌平区注重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多项政策惠及民俗旅游农户,依托村庄自然肌理、历史文化和优势产业,融合村落文化和现代元素,塑造差异化特色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推进休闲农业和民宿旅游发展。2018年上半年全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收入增加114.5万元,同比增长5.3%,主要集中在流村、十三陵和兴寿三个镇。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一)特色产业发展。2018年我区通过“合作社带动,政府补助发展”的模式,扶持农户发展栗蘑、食用百合、菊芋和地环种植。扶持农户种植林下栗蘑菌袋,预计今年将有12个村110 余户种植,种植数量将突破350 万袋。流村镇通过完善采摘文化园、红色旅游基地、民俗旅游接待站等休闲旅游设施,推动一、三产业融合。截至目前,北照台、北庄等7 个村争取市级精准帮扶项目9 个,已完成4 个,促进98 户低收入户户均增收3694 元。     

  (二)精准发力促进山区村旅游产业发展。一是对口帮扶南口镇曹庄、后桃洼及十三陵镇山区村栗蘑种植户,组织农学院技术推广站专家对18 家栗蘑种植户进行线下栽培技术培训,提高食用菌种植户技能水平。二是对龙虎台、太平庄等23 个民俗旅游村农家院经营户,开展“菜品研发、服务接待、网络经营”一条龙民俗旅游提升培训,破解民俗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难题。     

  (三)低收入农户帮扶。2018年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精准帮扶各项举措。延寿镇探索实施“土地流转+就近就业”模式,由村集体对林果采摘权进行招投标,林果管护采摘人员优先选用低收入农户60 人,每人每年可增加务工收入6000元。流村镇深入分析全镇低收入户情况,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推荐等多种渠道,扩大低收入户劳动力就业,已成功帮扶789名低收入户劳动力实现就业。     

  (四)集体土地流转。村集体在原土地承包人自愿的前提下将其承包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力争承接区镇政府重点项目,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流转到集体的土地用于统一规划,整体发展,提升附加值。目前,已有的经营项目是土地划片统一采收,定好底价采取投标方式竞价,产生收益10%用于村集体土地管护,90%用于参加流转农户分配。例如延寿镇整村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 元,南口镇、十三陵镇的土地流转工作也将开展。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