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农业上县”之称的赣中明珠江西高安,是全省产粮大县,种养殖业发达,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2家、市级28家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73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
近年来,当地金融部门围绕“三农”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提升了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满足了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形成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地方特色。
金融助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高安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导向和引领作用,引导农业发展方式以追求数量增长的温饱型,向品质安全高效的小康型转变,立足绿色生态,通过提供生产资料、消费贷款,农产品收购、流通贷款、电商贷款等方式,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需求端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近年来,全市投放农业结构调整类贷款28亿元。对接融合三产发展的功能服务需求,促进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高安市金融部门围绕政府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项目,积极为巴夫洛田园综合体提供功能性服务方案。该项目是全国8个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总投资30亿元、占地2万亩,由生态谷、产业园、巴夫洛小镇在内的“一谷一园一镇”组成,将农业生态示范、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三大产业高度融合,打造“田在城中、城在田中、人在景中”新型田园化城市。目前该项目银行贷款1000万元,总授信6亿元。项目完工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销售收入将达200亿元,成为全省引领现代农业再出发、提升经济新增长点标杆性项目。
近几年,高安市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资金链、产业链、物流链、信息链”互动发展模式,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出具有典型的、可复制、易推广的、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30多个,最有代表性的是:创立“四连环”肉牛贷款担保模式和风险分散机制。该模式优化了肉牛贷款管理流程,理顺了肉牛产业不同风险的承载主体,被人行南昌中支评为全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项目一等奖。其次是创立“汽运产业链全程覆盖式融资模式”。满足了广大农村缺抵押、少担保汽车货运业主的信贷需求,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融资服务体系,产业链信贷品牌成就了高安“全国汽车货运第一县”金字招牌。
此外,当地金融机构还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塑造“三农”金融服务新生态,大力发展“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低成本、数据全的特点,提供信贷、保险、理财、信息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通过推广“涉农信贷+农业科技+品牌认证”信贷模式,大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创新动力和活力,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对电商企业发放贷款3850万元,推动农村电商网点建设261个,促进政府建立农技推广服务站48个,推动农业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农业信贷加大向“三品一标”农产品倾斜力度,引导推进品牌农产品建设,发放此类贷款3.6亿元。培育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8个。
支农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目前,相对于市场需求,农业供给端与金融供给端匹配都不尽合理。
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是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从结构上看,高安市农产品生产依然以水稻、生猪、蔬菜等传统农副食品为主,虽然生产规模较大,但低端农产品过多且层次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品种、高品质产品需求。绿色食品、有机蔬菜、特种养殖等高端农产品供给、深加工明显不足,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农业品牌多而不响,有竞争力的产品匮乏等供给矛盾突出。
二是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效应不强。据调查,目前各种农业优惠政策和资源要素投入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对产品研发、品牌效应等产前产后环节投入不够,生产、加工等环节处于粗放低效状态,销售环节与现代流通融合度不深,价值实现难度大,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产业链难以前伸后延。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生产普遍以订单式、流转承包、单个或合伙制方式为主,中价服务组织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真正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系的组织很少。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存在较大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互联网+物流”、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职业农民培养力度不够,农业科技人员匮乏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有效转化。
另一方面是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信贷供给期限及审批节奏不匹配。现代农业生产中大棚、农机具等设备投入,尤其是部分种植业生长周期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而目前全市11家银行除农商行提供三年期农贷外,多数银行仅以一年期及以内贷款为主,难以满足农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农业资金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而目前多数银行信贷审批手续时间相对过长,手续繁杂,影响借款人错过生产旺季。
二是信贷投向及品种结构不匹配。信贷投向以零散的小额农贷为主,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种养大户资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投入不足,大型农机具等设备贷款、两权抵押、林权抵押、商标质押贷款等业务进展缓慢。
三是融资担保机制不匹配。融资难往往是缺乏有效抵押物,而承贷主体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品范围有限,只能求助于担保机构,而辖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农业担保机构,风险分担和撬动贷款作用发挥有限。
有效配置资源 培育新动能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责任担当,也是自身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在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上坚持创新引领,有针对性地解决金融供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关键要突出融资模式创新,针对承贷主体生产、加工、储运、营销等融资链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融资方案。创新融资渠道,拓宽服务功能,推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向乡村和社区延伸。组合运用股权融资、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融资手段,为融资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金融供给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推动金融供给向新主体、新业态、新动能有效配置。解决农业结构低端化、农产品同质化问题,重在发挥信贷资金导向作用,引导优势企业对低效、弱小企业的并购重组,重点对接高附加值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链向更深层次延伸。对互联网、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技术创新等新动能项目建立信贷受理、审批、发放优先通道,及时满足、合理确定贷款周期和还款方式。
创新担保方式,健全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探索以担保公司担保、保险公司保险、财政资金风险补偿、行业协会外部保障为特色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议政府出资组建较有实力的农业担保公司,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担保;对涉农优质产业给予第三方出让土地所有权抵押、大型企业担保等政策支持;产业链相关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共同设立风险担保基金,为关联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文章来源: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ncjr/focus/201912/t20191219_17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