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村金融 > 工作动态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字体:
0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有“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中国西部草都”之称,近年来,定西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了一二三产业链融合发展。  

  改革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专属信贷产品探索跟进。定西市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结合地域发展特点,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363家,占全省的11.43%,位居全省市州第二位。甘肃银行陇西支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创新推出了“富民接力贷”信贷产品,采用合作社筹集风险基金、政府出资设立贷款风险补偿金、合作社统借统还、合作社主要出资人提供担保模式发放的贷款模式,共向全县148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2亿元。定西农商银行开发了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惠企贷”产品,利用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发放,实行4.35%的基准利率。  

  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显现,涉农信贷总量稳增。目前定西市农业领域36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进展顺利,140个村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范围,3个乡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全市共投入产业创业投资基金2.1亿元,扶持10户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成县级服务中心7个、乡级服务站89个、村级服务点1070个,开设网店2246家,600户企业开展网上销售。“十二五”以来,定西市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9%,较全省平均增速高近4个百分点。  

  “三农”领域创业创新不断升温,双创贷款积极支持。在金融机构提供的双创贷款支持下,定西种、养、加、销各类能手在农村地区长足发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妇女等一批人员到农村就业创业,通过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支持和帮助,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2017年定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4元,增长11%。金融机构通过探索有效途径,促进各项双创类贷款业务迅速发展,贷款的扶持面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创业担保贷款余额突破5亿元,直接支持近万名群众创业发展。  

  存在的问题  

  虽然定西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但仍有一些不足,亟需改善。  

  一是偏重于零散种养传统农业的信贷支持,对标准种植、基地建设、规模经营等领域支持力度仍显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很难达到银行授信条件,信贷抵押物缺乏导致授信额度与信贷需求难以形成有效匹配。据统计,近五年年均累计投向传统种养业贷款占涉农贷款累计投放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0%左右。2017年新增涉农贷款主要投放于农产品种植、收购、粗加工等领域,而对农业标准种植、基地建设、规模经营等领域的信贷投放仅占当年新增涉农贷款的38%,且这一占比增长缓慢。  

  二是偏重于加工贩运粗放经营的信贷支持,对市场建设、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等领域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农业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储藏体系、营销体系均不健全,主要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以中药材和马铃薯两大首位产业为例分析,从金融支持情况来看,2017年末196户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贷款余额42.1亿元,仅占中药材产业贷款的41.19%;27家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贷款余额9.77亿元,仅占马铃薯产业贷款的26.08%。  

  三是偏重于低端产品初级市场的信贷支持,对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生态农业等领域支持力度仍显不足。2017年全市投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农业科技等新兴农业领域的贷款占四大支柱产业贷款的比例仅为9.32%。支持电商企业32家,贷款余额仅为2.75亿元,对电商等新业态的信贷投放不足。  

  四是偏重于短期流动资金的信贷支持,信贷资源集聚效应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和发挥。为规避农业风险,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以短期居多,用于临时性周转,难以适用农业发展期限需求。同时,新兴农业领域及创新类贷款的风险缓释和补偿机制不健全,抵押物缺少后续保障,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保险品种单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小,银保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策建议  

  针对定西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和金融支持的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应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旱作高效农业发展升级。围绕国家级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加大对定西市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保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行业平均增幅。着力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信贷投入,支持推广应用综合节水技术及旱作农业关键技术,充分发挥马铃薯、中药材等农业主产品的优势,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将支持设施农业作为信贷投入重点,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支持优质小杂粮、蚕豆、食用菌、野菜、沙棘等一批独具地方性特色的农产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二是扩大信贷覆盖,大力支持设施观光农业发展升级。以“金融+现代农业”为抓手,整合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加快产品开发,着力扩大设施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新业态等领域的信贷覆盖面,加大信贷支持能力。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以及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重点做好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信贷支持,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做好以花卉观赏、田园风光、农耕采摘、古镇村落、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群众从事手工编织、奇石木雕、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意生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是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升级。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试点,切实降低贷款门槛,确保“三农”和扶贫信贷投放持续增长。积极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推广中药材产值保险等更多金融创新产品。依托龙头企业,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深入发展“互联网+物流”,加快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推动市场交易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电子交易转变,打造和提高以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生态链。  

  四是整合信贷资源,大力支持现代科技农业发展升级。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作为优先支持领域,发展科技金融,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种植,为科技型企业打造集“融信、融创、融资、融智、融惠、融通”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投资基金,采取股权加债权模式,运用股权投资撬动债权融资,兼顾成长性和安全性,有效契合农业主体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做大做实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撬动金融机构投入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作者供职于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   

  转载链接地址:www.financialnews.com.cn/zgjrj/201808/t20180806_143585.html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