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村金融 > 工作动态
 
以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字体:
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框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为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入了强劲的动能。金融业脉准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迎来政策扶持的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系统化、集群化和流程化的金融创新支持为抓手,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涉农金融服务空间。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经济分工向产前、产中、产后等不同阶段和环节纵深发展,使分散的“小生产”逐渐对接“大市场”,从而纾解了小农经济与现代金融业规模化经营之间的冲突,与涉农金融服务功能相契合,降低了金融支持的风险,拓展了涉农金融服务市场空间。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催生涉农金融服务商机。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等问题凸显,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业要素组合,大力推进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必要选择。涉农金融机构循着政策倾斜支持的指向,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解决金融业自身结构性矛盾有机结合起来,开发适应性金融产品及服务,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金融需求蕴藏着巨大商机。    

  以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议     

  (一)创新支持理念。国家已连续下发了14个以“三农”为主体的一号文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四化同步”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当前农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期。涉农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将带动农村金融市场格局的改变,审时度势地乘国家全面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领域配置的东风,突破传统的“三农”金融服务利润低、成本大、风险高的陈旧观念束缚,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求为导向,以高度紧迫感、使命感,把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摆上重要的位置,围绕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效率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科学地把握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向、节奏和总量,就成为金融支持“三农”的首要选择。    

  (二)创新支持手段。长期以来,金融同质化竞争严重,尽管银行规模有大有小,但在业务经营中盯着大项目、大企业垒大户,网点布局扎堆等现象突出,引发金融供给过度与金融服务不足并存的问题。亟须涉农金融机构以金融理性与商业智慧,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手段,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涉农金融服务更多的集中于营业网点,银客关系单一,服务链条较长的短板。其一,运用金融科技技术,将数字化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构建“物理网点+虚拟网点”立体化金融网点布局,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将金融服务能力嵌入科技化服务流程中去,借助自助机具、互联网等手段,线上线下融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延伸服务半径,降低涉农金融服务门槛。其二,密切跟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前景、资金来源和担保能力等变化,依托对客户的长期深入沟通和大数据库的信息挖掘,摸清底数,夯实基础,沉下心来,精耕细作,以更高的额度、更快的审批、更灵活的担保方式、更大的风险容忍度,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需要。其三,加快推进“互联网+”,促进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在农村应用,推动涉农服务网点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店合作,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构建集电商、金融、消费、农产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区,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销售市场。从而实现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手段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三)创新支持模式。其一,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标准上由以往单纯强调规模和财务指标,向运用财务模型并考察非财务信息后综合决策转变;在营销模式上由传统的单户、点式营销方式,向先进行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客户名单,再根据名单批量拓展客户转变;在贷后管理上向设置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实时监控借贷主体的经营活动转变。对暂时遇到困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信用恢复期,帮助渡过难关。其二,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农业科学技术,资金需求额度相应增大以及经营范围延伸到工业、商业、旅游业等产业,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开发急需适用的金融产品,通过贷款期限、利率、额度、还款方式、抵押担保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充分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的新空间。以整体授信、一次申请、循环使用、余额控制的管理办法,构建绿色通道,精简审贷流程,持续增加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其三,发挥涉农金融机构自身规模融资、现金管理、结算渠道及信息技术等综合服务优势,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的同时,提供财务顾问、增信等服务,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通道和便利。    

  (四)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其一,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抵押的实际,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将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土地、房产、动产、运输工具等各类资产,转换为担保资产。对以土地为入股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利用土地增值集聚金融资源,推广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鼓励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用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激活农业产业链的闲置资产。其二,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通过财政手段弥补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其三,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灾保险试点,扩大特色种养殖业保险险种,提高涉农保险的覆盖面和理赔标准,探索建立涉农保险与涉农信贷的联动机制,对参保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贷款利率优惠、程序简化,利用保险补偿机制化解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  

  转载接地址链:www.financialnews.com.cn/ll/xs/201710/t20171030_126815.html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