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村金融 > 工作动态
 
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保险+期货”的嫩江模式
 
【字体:
0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对一些农产品而言,丰产的背后,市场价格风险却在加大,一旦农产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我国农业稳产都将面临挑战,在这一情况下,“保险+期货”的创新模式成为一剂“对症下药”的良方,大豆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试点之一。    

  国庆长假后的一天,大商所办公大楼来了一群特别的访客,他们是我国大豆种植大县、“保险+期货”试点之一——嫩江县县长王海东和县里的几位合作社负责人和种粮大户,以及黑龙江省农委、浙商期货、保险公司的有关负责人,目的是就嫩江县实施的“保险+期货”项目进行总结、提建议。对王海东来说,从最初的“听了几遍都没听懂”到后来的大力、坚决支持,“保险+期货”模式,正在成为保障当地农民收入的“法宝”。    

  “保险+期货”服务“三农”升级     

  嫩江,是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县,也是全国最大的春小麦生产县,大豆产量占到国内大豆产量的1/10。同时也是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县。    

  “由浙商期货发起的黑龙江省大豆‘保险+期货’价格保险项目,5月获得农业部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项目的资金支持,6月成为大商所12个试点项目之一,7月保险产品完成在保监会的备案并完成了保险合同签署,10月成为中期协联合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并开始在期货市场对保单进行风险对冲。”浙商期货总经理胡军说,“保险+期货”模式,为嫩江县当地农业合作社提供了相应的价格对冲服务,保证了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的收益。    

  据介绍,“保险+期货”的嫩江模式,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大豆目标价格管理。具体来说,农户或合作社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支付保险费(保费由政府补贴和农户自负资金两部分构成),当农产品价格低于农民投保价格时,投保人可以获得保险资金补偿。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向期货公司转移风险。为对冲风险,期货公司利用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应操作,对冲保单价格波动风险。    

  “在‘期货+保险’模式出现之前,每年种什么都发愁,只能赌市场价格。”嫩江县先进镇理事长常宝全说。他是此次王海东带队的随行人员之一,也是较早接触大豆保险的人。他介绍说:“2013年开始和浙商期货试点大豆点价、平仓,2014年开始大规模投保大豆保险,当年受益几万块钱,2015年直接受益达12万多元。今年现在来看,现货价格还是1.65元,按今年的保单是保的1.875元,现在来看是直接受益。”    

  “嫩江模式”推广需各方协作     

  经多年探索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大豆“保险+期货”嫩江模式终于走到了田间地头,打通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但同时,嫩江模式的推动仍面临诸多困境。“今年,浙商期货和保险公司签署了1.46万吨的大豆保单协议。而嫩江年产大豆超过100万吨,‘嫩江模式’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胡军说。另据介绍,今年的大豆保单主要是以保价格为主,另一种农民期待的保收入模式尚处于讨论之中。试点的成功只是开始,如何使“保险+期货”模式具有推广性,让更多农民受益是下一步的关键。    

  “从长远来看,如果这个业务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展,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从业务模式看,除了保价格,还可以保收入。也就是说把产量和价格同时保进去,对农民来说只要核定好一个农民一年多少地,这亩地上面大概今年产量是多少,就可以保总产量、总收入,用产量加价格同时保价,这样做对各方都有利。”胡军说。    

  在与会专家看来,大豆价格保险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个层面共同推动解决。比如从投保角度看,我国大豆年产量如果按照1200万吨、每吨200元保费核算,全部投保需要保费24亿元,每年对农户或农业合作社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只有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力度,“保险+期货”嫩江模式才能进一步推广。    

  嫩江县农业合作社成员孙永权说,他所在的合作社有5万亩土地,已经连续种植了5年,在肯定“保险+期货”模式带来好处的同时,他建议在分期分批投保方面有所进展。“由于东北农民及合作社种植粮食规模较大,一次投保的资金对农民来并不是个小数目。”    

  “在‘保险+期货’模式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参与进来,对项目推广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如借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以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投保压力,提高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专家表示,从期货公司角度看,“期货+保险”模式的核心是场外期权产品,应该加快场外期权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的功能。    

  “保险+期货”试点扩大     

  “保险”和“期货”都是传统金融模式,农产品期货也不是新事物,而“保险+期货”模式形成的农产品的“稳定收益”就是创新了。身处我国粮食功能区的大商所,多年来,从引导农民“先卖后种”走到“保险+期货”,一条“政策+市场”的“稳收”之路越走越清晰。    

  “三年前,我们开始接触期货,我觉得我们的农民不能永远徘徊在大商所之外。现在真正走向大型合作社、敢种几万亩地的农民,绝不是过去纯种大豆的散户。”王海东说,价格波动是个大问题,0.15元/斤的价格波动,就占利润的百分之六七十。这几年农民参与“保险+期货”获得的利润从少到多,去年投保后,每户农民每吨大豆比市场价多得300多元。他认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衍生品,想让大豆健康发展,就必须跟国际竞争对手有一个同等竞争的平台。    

  尽管“保险+期货”模式在推广上面临不少困难,但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稳步扩大。国务院日前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稳步推进农产品期货等交易,创设农产品期货新品种。要加大保险保障力度,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研究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黑龙江农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继续支持嫩江县“保险+期货”模式的推广。    

  专家指出,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创新工具,“保险+期货”的跨界合作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有积极作用。农民或者涉农企业、保险公司以及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三者合力将市场价格风险逐级转移,并最终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期权复制,将场外风险转移到场内对冲,从而形成有效的风控闭环,在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对产业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的工作。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