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村金融 > 工作动态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发展
 
【字体:
0

  以1000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为重要代表、明显特征的重庆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相比世界级难题还难的“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工程。这项“农村移民工程”建设切实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来推动,无论是城镇化的公共保障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镇工业、商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解决人口生存就业问题,都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撑。因此,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服务新农村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统筹改革,重庆金融机构必须创新思路,深化改革,超常动作,加快发展,不断建立、完善同长江上游、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构架、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重庆城镇化建设发展迫切需要金融强力支撑       

  (一)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需要金融强力支撑。农村城镇化的实现,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实现。我国已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因此依赖农村人口总数的增长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不科学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商业的转移,进而实现城镇化。但目前,我国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劳动条件和较低的生产集约度严重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改变这个现状首先需要加大农业资本积累。因而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正是金融部门的主要职能。从这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金融强力支撑。       

  (二)重庆城镇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需要金融强力支撑。要实现城镇化,就必须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后的就业问题,否则农村人口将普遍以流动人口的形式存在于城镇之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无论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发展中小企业,才能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地方要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从培育本土资本发展本土中小企业、扶持已有中小企业成长两个途径入手,通过中小企业的成长、扩大给农民工人能稳定就业的预期,进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真正转化为城镇居民。而中小企业因经营不稳定、无担保、风险高等原因往往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金融支持不足可以看作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块短板,金融支持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城镇化建设也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撑。       

  (三)重庆城镇具备接纳“新市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强力支撑。城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给全民带来普遍的福利改进。如果城镇化仅仅是农民进入城镇居住,而没有相应的包含社保在内的城镇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对于城镇原居民而言必然面临着人均城镇资源的摊薄;而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来说,也不能获得预期的福利改进,进而缺乏足够的迁移动力。因此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像城镇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公园绿化、城镇供水供电、燃气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公租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且大多时候没有明确的受益主体,因此不宜采用商业开发的形式。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然而,地方财政资金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城镇建设,所以向金融体系进行融资就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因而,可以说金融支持在城镇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造血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城镇化建设更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撑。       

  二、坚持以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板块为主体,不断建立、健全、完善金融组织架构及服务体系       

  (一)继续巩固银行机构在金融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加快推进向前发展。要继续巩固银行机构在金融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实现做大做强。尤其是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树立超前意识,加快转变发展观念,着力打造金融总部经济,加快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发展步伐。重点是在借鉴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资本上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帮助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抓紧筹备、认真做好资本上市工作,力争使重庆银行在2011年、重庆三峡银行在2013年前完成资本上市,实现做大做强目标,到2015年,重庆将形成一个由“三驾马车”支撑的区域性并逐步迈向全国性的地方法人银行总部效应,以聚积更多的资金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二)不断丰富保险业品种,强化保险金融服务。1000户农民问卷调查显示,92.53%的农民认为应开办农业保险业务,88.46%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农业保险,可见农民对农业保险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重庆保险金融机构应大胆创新保险业务品种,尤其是研究开发适用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个人零售保险业务品种,强力开拓保险市场,服务城乡统筹改革。       

  (三)积极推进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结汇投资便利化的试点工作。争取央行支持,积极推进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结汇投资便利化的试点工作,形成招商引资的新渠道和推动力。       

  (四)重点培育一批经贸上市企业。要大力推进重庆对外经贸集团以及新成立的重庆七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进程,加速实现资本上市目标。同时,还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帮助一批民营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实现资本上市。       

  (五)大力发行企业债券。我国目前债券品种中企业债券领域涉及较少,究其关键主要是没有坚实的企业信用为企业债券做支撑。因此,重庆可以考虑选择几家经营稳健、资产优良、信用度高的重庆大型企业集团发行企业债券,通过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六)充分运用信托、租赁等金融工具,不断丰富间接融资市场。重庆现有的金融租赁、信托公司市场前景看好,业务发展兴旺。因此,要继续发挥好金融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作用,大力开拓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市场,巩固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成果,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服务能力。       

  三、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开拓融资业务空间       

  (一)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目前,继莱美药业、乡村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力帆集团等一批企业相继上市后,重庆本土上市企业数量较以往有较大增长,经营管理质量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发达省份比较,重庆上市企业数仍较少,资本市场仍是重庆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不但能活跃重庆金融创新能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而且还能为城镇化建设中孵化的大批中小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因此,重庆应抓紧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吸引和引导外资进入重庆市场,让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成为重庆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融资服务平台。       

  (二)加强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建设,为银行资产买卖开设通道搭建平台。目前,随着两江新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加快实施,重庆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重庆银行业信贷总量以超20%的速度增长,加之重庆本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这些都成为重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通过加强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建设,规范发展贷款转让市场,可以帮助银行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解决资本充足率偏低问题。同时,也能迫使银行不断强化资产质量管理,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大胆探索设立“两江新区”产业开发基金。重庆“十二五”规划明确强调指出:要把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点区域之一的重庆“两江新区”,在巩固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壮大服务业、加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因此,有必要大胆探索境外机构投资内陆地区设立基金公司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渠道,可以通过“两江新区”政府助推,由境内银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引进国内外保险公司、投资基金、金融控股等经营实力强大的大型集团机构联合组建规模大约在200—300亿元的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基金,以解决“两江新区”建设发展的融资短缺问题,大力推动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发展。       

  (四)大胆探索设立“后三峡工程建设”开发基金。可由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牵头,由具有“后三峡工程建设”资金主办银行资格的重庆三峡银行助推,邀请重庆市三峡产业担保集团公司、重庆国际信托公司、西南证券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参加,并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机构联手合作,组建重庆“后三峡工程建设”开发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后三峡工程建设”区域以及同“后三峡工程建设”相关开发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以带动三峡库区、推动“两翼”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发展。       

  三、加快深化金融改革,探索建立重庆结算中心       

  作为一个内陆开放城市,重庆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支持新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成为全国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相对北京的政治地位,上海的金融中心,天津的区位优势,广州的港口优势而言,目前重庆还没有什么新的优势。因此,重庆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方式、新渠道、新办法。那么,探索建立发展结算中心,无疑是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构筑内陆开放地区经济发展高地的“新模式”。可以考虑建立重庆结算中心,加快形成离岸国际金融结算、电子商务结算、要素市场结算、企业总部结算的“四个层次”的结算中心格局,力争在2015年实现3000亿的年度结算量,大约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四、成立上市咨询辅导机构,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间接融资占比大、直接融资占比少、金融机构创新功能乏力,上市公司少,是重庆企业融资的明显特点。重庆已经成立了本土券商西南证券,但是相关的上市咨询辅导公司较少,不能满足重庆未来几年上市企业井喷的需求。因此,建议政府成立重庆市专门的上市辅导机构,对上市企业进行上市期间的政策辅导和法律支持,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五、探索引入消费拉动型金融机构,着力打造非银行金融机构聚集高地       

  1000户农民问卷调查显示,92.53%的农民认为应该在农村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并且88.46%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有96.83%的农民认为设立农村互助资金会很有必要,并有86.76%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有91.4%的农民还认为设立农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或金融租赁公司切实可行。可见,探索引入消费拉动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要和热切期盼。因此,要大力促进小额贷款、担保、租赁、信托公司等八大类创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       

  六、加快提升金融辐射集聚能力,构建区域性金融要素市场       

  要进一步做大金融要素市场,在争取整体数量有所发展的同时,更要做大目前重庆已有的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这7家要素市场的发展规模和交易数量,从而扩大金融辐射集聚能力。       

  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       

  课题组长:童海洋       

  课题组成员:姚姜军、陈继红、岳传刚 张 磊、罗彦如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