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页 信息公开 党务公开 机关建设 业务工作 军转专题 专家学者 北京城郊会 农村金融
 
 
 
关于三农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
社科院农村发... 农业农村部
首都之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会动态
 
群贤共话北京“十四五”乡村振兴——“十四五”乡村振兴研讨会

暨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年会顺利召开
 
【字体:
0
read_image_副本.jpg
张光连.jpg
刘军萍副主任.jpg
张义丰.jpg
龙文军_副本.jpg
赵弘_副本.jpg
张强_副本.jpg

  2020年12月26日上午,“十四五”乡村振兴研讨会暨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年会在市农研中心一层报告厅举行。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农研沟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张义丰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龙文军研究员,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研究员,北京市政府参事、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强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市农研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一级巡视员张光连做总结讲话。市农研中心班子成员、各处室单位负责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实施规划编制写作专班人员和北京市城郊会会员等百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市农研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军萍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由北京市农研中心、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主题为“探索‘十四五’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次会议既是“十四五”乡村振兴研讨会,又是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年会,还是市农研中心成立30周年标志性活动。    

  张义丰研究员围绕北京山区农业“十四五”规划取向与创新思考作学术报告。他认为要科学认识北京山区农业地位,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任务和目标,立足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努力打造北京山区农业升级版。他指出做好“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实施规划,要谋定而后动,做足规划编制的基础理论前期研究,要聚焦重点,准确研判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要把握关键,以规划引领山区高质量发展。他就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出路及发展定位提出建议,指出北京应建设两山经济新标本、健康养生新高地、中医农业示范区、全域美丽之乡、北京气候好产品、北京接续减贫示范区。

  龙文军研究员以“赋能文化元素,助力乡建行动”为题作学术报告。他解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乡建行动和文化的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助力北京乡村建设的七大工程建议,即实施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实施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工程、实施京郊乡风传习工程、实施优秀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实施民间手艺振兴工程、实施乡村健康生活工程、实施时代新人培养工程。    

  赵弘研究员就“三农”问题思考和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学术报告。围绕“三农”问题思考,他认为“三农”遭受二元结构约束、剪刀差约束、生产力发展条件约束,面临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反差。他指出,应构建社保堤坝、促进要素进入、做新现代农业、形成城乡融合。围绕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他认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城市病”挑战,城市病的核心病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律和对城市发展中的交通结构规律把握不到位。北京因“空间结构不合理”和“交通结构不合理”,未能形成都市圈结构,未建立起与超大城市需求特征相适应的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极大降低北京城市的承载能力。他强调,要分类施策,适宜建都市圈则建都市圈,适宜建城市群则建城市群,适宜城市单体发展则单体发展。在都市圈建设中,要建立适宜都市圈空间战略落地的体制机制,因为都市圈需要建设几十年、上百年,既要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又要创新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包括规划体检、监督机制、追责机制等,避免任期制带来的短期化行为,否则只能成“饼”不能成“圈”。    

  张强教授以“两化”相得益彰背景下的乡村产业转型发展为题作学术报告。他指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容、形态、方式、路径不可能等同于城市,存在自身的规律性。近年农村产业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要从乡村功能新定位界定乡村产业定位的起点。目前城乡关系进入新阶段,空间关系在边界、体量、聚落、距离、形态、密度、流动等方面都变化显著,生产要素从过去单向地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逐渐变为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的双向流动。他认为目前我国已出现逆城镇化,出现了人口离心疏散的趋势。在逆城镇化下,各种要素通过发达中心城市向外扩散,最终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走向均衡,这有利于缓解“城市病”和“农村病”,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应按照逆城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积极选择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将其引入正确的轨道。    

  张光连主任总结了会议成效,感谢了专家的建言献策,并分享了自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他指出,要跳出北京“三农”看北京的“三农”问题,要对农村经济、社会、产业、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直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中心研究人员要多开阔思路、眼界,扎实调研,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让中心从而立的30年走向更加辉煌的40年。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主办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903448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40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