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会刊——《北京农村经济》月刊在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505会议室召开特约撰稿人座谈会,研究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组建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刊物在推动京郊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首批22位特约撰稿人中的13位和北京农村经济编辑部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市农经办(农研中心)史志处处长(兼)、《北京农村经济》月刊执行主编张英洪主持。
张英洪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感谢参会的各位特约撰稿人长期以来对刊物的支持。他表示,这是《北京农村经济》月刊成立30多年来首次召开特约撰稿人座谈会并正式颁发特约撰稿人聘书,具有开创性意义。刊物为宣传京郊农村改革成果和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京郊读者群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近期对编委会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并对栏目进行了较大改进,突出报道京郊农村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加大对京郊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以及农村改革理论探讨的力度。
北京市农经办(农研中心)史志处副处长、《北京农村经济》月刊执行副主编邢贵平介绍了组建特约撰稿人队伍的背景、意义和有关事宜。《北京农村经济》创刊于1984年,是北京市委农工委主管,北京市农经办(农研中心)和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主办的市农口工作刊。目前刊物每期发行量超过6000册,发行范围覆盖市农口各单位,各涉农区县、乡镇,深入到村。30多年来,刊物逐渐成长壮大。2011年,刊物按照市农研中心领导要求进行了改版,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办刊质量上了新台阶。近期刊物进入新的调整提升阶段,增加了知名专家学者理论探讨和调研文章的比重,内容含金量更高。他详细说明了特约撰稿人的权利和义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共同努力把刊物越办越好。
会上,各位特约撰稿人畅所欲言,为办好《北京农村经济》积极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北京农村经济》是京郊读者了解“三农”政策、交流工作信息、展示发展成果的好平台,为推动京郊农村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到位地宣传了党的“三农”路线方针政策,推广了京郊农村的调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全面展示了京郊“三农”的新形象。为了将刊物办得更好,还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要明确刊物定位。在新形势下,读者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刊物应突出重点,每期刊登重头文章,关注京郊“三农”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加强策划形成深度报道优势。同时要开门办刊,多与全国优秀期刊交流查找差距,以此打造有特色的期刊品牌。
二是要加强内容创新。应紧贴农村改革发展热点组稿,针对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困惑点开展争鸣和讨论,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解读“三农”政策。同时要积极宣传“互联网+”、农业创客、新农人等体现发展趋势的内容,注重报道农研课题成果转化情况。
三是要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版面设计上更加亮丽,多用图片说话,用图表说理,用文字说明。文字篇幅编辑要简练,倡导活泼的调研文风,围绕字、事、理、情编辑,达到字简、事清、理明、情深。在新媒体时代,要顺应形势推进《北京农村经济》的电子化阅读,适时推出电子版,将期刊制作成PDF格式或WORD格式上网。同时可考虑推出微信公众号,提供二维码扫描,定期将重点文章、观点、案例等向社会进行更广泛传播。
四是要贴近读者扩大刊物影响。应进一步扩大月刊的发行范围,确保横向到涉农各部门处室和站所,纵向到行政村、农民合作社。同时,要对读者的阅读情况和意见有所反馈,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
张英洪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召开这次座谈会收获良多。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深切地感到,办好刊物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明确《北京农村经济》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研究智库平台的定位,坚持专家学者与领导文章并重、实践经验与政策指导并重、作者投稿与编辑约稿并重的“三个并重”组稿方向。张英洪指出,没有一流的作者和编辑队伍,就不可能办出一流的刊物。我们要着力培育和凝聚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办好刊物的真知灼见,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希望各位积极投稿,加强沟通合作。
各位特约撰稿人纷纷表态,要紧随京郊“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立足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工作服务多做贡献,努力达到选材精细、内容精彩、典型精致,共同努力将刊物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加座谈会的特约撰稿人有:张强、黄中廷、马亚西、范子文、夏胜银、张林成、张永顺、李庆国(由芦晓春代表)、张伟宾、魏明俊、乔仕玉、徐金芳、王娜。
因工作原因未能参加会议的特约撰稿人有:孙进军、任荣、魏惠东、钱长春、卢宏升、施维、赵语涵、张立彬、史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