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把握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做好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2020年6月12日下午,市农研中心特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核心区控规技术总负责人石晓冬做客2020年第2期周末大讲堂(总第96期)暨第40期农研智库大讲堂,为大家作《新版北京总体规划的时代使命与治理转型》专题报告。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志强,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中心二级巡视员熊文武出席大讲堂。市农研中心各处室、单位干部职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处室同志,市委党校有关专家等70余人参加大讲堂。市农研中心调研综合处处长张英洪研究员主持大讲堂。
石晓冬院长长期从事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城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领域研究工作,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兼任“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主持的重要规划项目获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一项,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六项。
此次大讲堂上,石晓冬院长首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发展及规划工作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两个文件,为大家讲解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后,他结合时代背景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编制的七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国家和首都发展关键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着重介绍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在理念、重点、方法上的新突破。
据介绍,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总体规划的前期准备和启动阶段(2014年),其次是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形成总体规划草案阶段(2015-2016年),最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修改完善,形成总体规划送审稿上报党中央、国务院阶段(2017年)。他总结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五个经验,分别是:加强组织领导抓落实,通过任务清单抓分解,完善规划体系抓布局,深化改革创新抓突破和开展城市体检抓监测。
最后,石晓冬院长从城乡统筹视角为大家解读了新版北京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发展部分。他认为,新版城市总规讨论的起点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国首都”,这其中暗含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因此,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在战略上进行了突破,强调城乡统筹和全域空间管制。他指出,全市土地按权属划分,集体性质土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2%,可以说,北京是一个大城市,也是一个“大农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一块重要的资源、一个巨大的市场,也隐藏着问题和矛盾。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大、布局散、效益低、历史遗留问题多,改善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切入点是优化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既是蓄积利益冲突的火药桶,又是缓解城乡社会矛盾的减震器、平衡器。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与农村、平原与山区各自优势与作用,优化完善功能互补、特色分明、融合发展的网络型城镇格局。加快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结构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成为现代化超大城市城乡治理的典范。
张英洪在总结中指出,石院长的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体现了专业水准,对我们编制“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重点、要求很清晰,对首都农村的发展方向也很明确。如何在新总规的龙头引导下做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希望大家在讲座后能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乡村,如何使乡村体现首都功能,共同做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