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市农研中心成立30周年,积极参与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2020年5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主办,中心调研综合处、机关党委承办的2020年第1期周末大讲堂(总第95期)暨第39期农研智库大讲堂在中心一层报告厅举办。此次大讲堂邀请了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规划研究部部长、副研究员朱跃龙作《从“十一五”到“十四五”: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专题报告。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志强,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中心二级巡视员熊文武出席大讲堂。中心各处室、单位干部,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处相关同志等约60人参加大讲堂。中心调研综合处处长、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张英洪研究员主持大讲堂。
朱跃龙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发展规划、宏观政策、城乡经济、生态文明等领域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参与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北京市重要规划编制和文件制定工作,出版专著《从“十一五”到“十四五”——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初探》等。
本次大讲堂上,朱跃龙副研究员首先从规划与发展规划概念入手,简要回顾了我国从“一五”到“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的历程,介绍了发展规划的具体编制周期和他的一些思考。他指出,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几十年来,我国在规划性质、规划体系、规划内容、编制程序、实施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经历了从无定例到形成定例、制度再到逐渐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朱跃龙从框架结构的变化、规划思路的演变、规划目标指标的演变、规划重点任务的演变四方面讲解了北京市发展规划的演变历程和对“十四五”时期规划编制的启示。他提出,规划在结构篇幅上,要瘦身提质;在规划思路上,要贯穿高质量发展主题;在规划目标上,要对标对表十九大、衔接新总规、突出阶段性新要求;在目标设定上,要坚持“有余地,需努力”;在重点任务上,要突出首都功能建设、满足人民需求、安全发展、乡村振兴、冬奥会筹办等。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朱跃龙介绍了乡村振兴在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演变,回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过程,分析了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实施难点,提出了他对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考。他指出,乡村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从落实十九大报告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角度讲,在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必要单独设置一章内容对乡村振兴进行专门集中安排,从思路、目标到任务都要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所体现。他强调,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应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衔接,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衔接,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阶段性特征与要求,突出落地性,注重可实施性,任务要写实,亮点在于政策突破。他认为,“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关注农业农村功能的新定位、城乡关系的新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乡村振兴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和瓶颈等几方面问题,探索北京市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张英洪在总结中指出,朱博士的报告非常系统,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相当鲜明的专业性、启发性、思考性,对中心今年参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给予了很重要的启示。他指出,为庆祝中心成立30周年,经中心领导指示,农研智库大讲堂的举办形式将会有所创新。从下一期到今年12月底,将组织包括中心博士在内的干部登上大讲堂,希望大家珍惜机会,积极参与,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庆祝中心成立30周年的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