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三农”研究工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机结合,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向深处,2017年5月19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特邀做客2017年第4期周末大讲堂(总第66期)暨第13期农研智库大讲堂,作题为《儒家井田制理想之现实意义》的精彩演讲。北京市农经办(市农研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吴宝新,巡视员张秋锦,北京市农经办(市农研中心)党组成员、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以及中心各处室、单位干部职工听取了报告。大讲堂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主办,调研综合处、机关党委承办。中心调研综合处处长张英洪研究员主持大讲堂。
姚中秋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探究中国治理之道,阐发儒家义理,探索儒家复兴并更化天下之道。2013年,创办了弘道书院,聚集儒门同道,与人文与社会科学诸领域学者展开广泛思想对话,拓展当代儒学研究新议题,推动中国思想学术儒家化,著作等身。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天下》、第二卷《封建》;《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第一卷《以张君劢为中心》;《儒家式现代秩序》《国史纲目》《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建国之道:周易政治哲学》《儒家宪政论》《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等20多部传统文化思想著作。
在本期讲座中,姚中秋从现代乡村社会解体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大变革为背景,通过简要回顾孔孟、汉儒、宋儒等三代儒者对复井田制的主张,归纳提炼出历代儒者复井田思考之现代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姚中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一方面看到农村的巨大可喜变化,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乡村社会的解体。每个农民都能深切感受到这种离散化生存方式带来的困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历史中,回到儒家仪礼中,看待中国乡村社会问题;更需要我们通过一次文化的回归,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姚中秋讲到,井田制不仅仅是一项土地制度,其实是一种文化社会的组织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关乎人生存的组织形态。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大约分两个时代,三代封建制度下为土地井田制,战国郡县制度下为农户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的运作基本机理是取赋(劳役),不征税;而农户土地私有制的基础是按亩征税。
孔孟、汉儒、宋儒等三代儒者坚持复井田制。春秋战国时代,土地制度变革,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孔子反对这一趋势,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他们认为井田制至少只有四个好处:一是保证民众均有土地,自主、自养;二是农民负担固定化,限制政府随意增加负担;三是社区成员相对稳定,有相亲相爱之情;四是稳定的共同体便于施行教化。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认为,井田制具有重大道德和政治意义,能够破土地兼并,以维护自耕农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主流地位,维持整个经济、社会、政治体系得以健全运作,实现耕读传家、城乡一体、社会流动,平等自主。以张载、范仲淹为代表的宋儒根据井田制背后的思想,创制了祠堂、祭祀、族田、义庄、私塾,重构了经济社会。
姚中秋提出,儒家井田制理想给我们的现代启示是重建社区共同体。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天地之间最珍贵的、最尊贵的。儒家认为,人有情,人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种人情、人心的引导规范有利于建立社区共同体,也能通过社区共同体来进一步形成行为道德规制。现在乡村的经济状况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我们完全有能力从事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是乡村,也适用于城市,城市的社会问题比乡村还要严重,是真正的陌生人社会。我们需要重建城乡共同体来规范我们整个社会秩序、心灵秩序和生命秩序,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最重要的任务。
张英洪在总结中指出,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该意见阐明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举办这次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也是希望通过认识、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解决“三农”问题的智慧。姚教授从历史上儒学井田制来解读农村社会结构、阐述重建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问题,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示。我们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只有具有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世界眼光和时代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表面上看,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好像是与我们工作关系不大,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不要只看到砍柴,要更重视磨刀,要磨好思想的刀、观念的刀,刀磨锋利了,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姚教授的精彩讲座就是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