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平贸易是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的有效路径。公平贸易是一种社会自发的、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合作关系的、替代常规贸易的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让生产者在按照公平贸易条件和标准出售产品时,能得到更好的交易条件,包括价格、融资和付款条件,从而让他们能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规划未来。同时,公平贸易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负责任的消费,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减轻贫困。2016年以来,北京市农经办(市农研中心)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为主体,开展了北京市发展公平贸易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试点研究工作,探讨用市场化的手段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
为进一步宣传公平贸易理念,2017年3月24日下午,我们邀请了公平贸易亚太地区联盟驻中国代表、世界银行农村发展与减贫高级顾问赵钧博士做客2017年第2期周末大讲堂(总第64期)暨第11期农研智库大讲堂,为大家作题为《公平贸易与农民增收》的专题报告。
赵钧博士从公平贸易发展的背景,从建设良好价值链的角度解读了公平贸易运行机制,以及公平贸易是如何帮助小农户增收的。赵钧博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均成快速增长趋势,蔬菜、生猪的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50%。农产品生产趋于集中化,产地与消费地呈现分离,需要长距离的运输和复杂的物流链。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农户面临着规模化竞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型产业链、以及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等多层面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供应链都在发生变化,对小农户越来越不友好。食品采购体系的全球化,避开了传统的价值链,产业链的更多价值被有权力运营商掌控,小农户被排除在高价值链之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一批有情怀的消费者主导建立了一条特殊价值链,创造了一个有情怀的公平贸易组织,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活动更公平的市场条件,进而脱离贫困。公平贸易组织正是这一特殊价值链的管理者。国际公平贸易组织的愿景是创造一个所有生产者都可以有保障的、有可持续的生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决定自己的未来的世界。公平贸易的使命是将处于劣势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提倡更加公平的贸易条件,向生产者赋权战胜贫困,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赵博士介绍,目前全球有74个公平贸易产品生产国,有1210个公平贸易认证的生产者组织,带动了150万小农户和工人。2013年公平贸易全球销售额达到55亿欧元,比2012年增长了15%。2012-2013年大约9500万欧元被返还给社区,用于当地的社区发展。如果公平贸易小农户和工人的家人计算在内,估计600万人直接从公平贸易受益。在亚太地区,公平贸易的发展比较晚,目前有18个国家,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3700农民和104000个工人,获得返款约占全球公平贸易的10%。在中国,有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了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其中有9家茶农专业合作社/协会、1家咖啡专业合作社、2家花生协会、1家蜂蜜专业合作社、1家苹果专业合作社。这些小农户组织分布在云南、江西、湖北、浙江、山东,辽宁和宁夏等省区。由于地处生态条件较好的环境,大多数产品通过了欧盟和美国农业部的有机标准认证,产品大量出口到欧盟和美国市场。
公平贸易返款是公平贸易价值链中对小农户的重要支持。每一种产品的返款比例都有差异,这笔钱进入工人、农户的共同基金,可以被用来改善他们的生产、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这笔额外收入的使用需要由生产者在组织内或种植园工人委员会内民主决定。返款可被用于教育、医疗、改善农田增加产量或提高质量、或加工设施以提高收入。很多返款支持的项目都是令公平贸易生产者组织以外更广泛社区获益的公共项目。此外,公平贸易组织还为小农户提供的服务还有进入市场、获得融资、以及影响社区发展。赵钧博士通过泰国象山咖啡合作社的典型案例,为大家进一步阐释了公平贸易是如何帮助小农户脱贫致富的。
赵钧博士还介绍了公平贸易亚太区联盟与北京市农经办(市农研中心)开展合作的相关情况,他说,北京市农经办(市农研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与公平贸易亚太区联盟合作的具有政府背景的单位,这有力推动了公平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公平贸易亚太地区联盟将在北京发展公平贸易的联盟能力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国际公平贸易组织等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北京市农经办(市农研中心)调研综合处王丽红博士简要介绍了2016年北京市发展公平贸易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试点工作开展的平台搭建、联盟筹备、理念宣传、公益市集、进社区店、政策研究等六项工作,以及2017年的重点工作。
本次大讲堂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主办,中心调研综合处、机关党委承办。中心巡视员张秋锦、纪检组长戚书平、副巡视员熊文武出席了大讲堂,中心近100多名干部职工以及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菲翠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社会资源研究所有关人员认真听取了报告。中心调研综合处处长张英洪研究员主持了大讲堂。